□ 李正冬
我的老家在鹽場,確切地說是在云臺山南簏,黃海岸邊。站在防潮大堤上,看到得一邊是波瀾壯闊的大海,一邊是波光粼粼的鹽田,我生于斯長于斯,這里曾留下了我諸多童年和少年的美好時光。在我多情的記憶里,最為難忘的莫過于在小河邊、片灘里捕捉沙光魚的情景,每當回憶或聊天至此,少年時代的童趣和純情年代的印跡,猶如一部跌宕起伏的情景劇,一幕一幕地展現在眼前……
熟悉沙光魚生長習性的人都知道,它的棲息地一般是在大海邊和海堤結合部的小溝、小河里。眾所周知,因為鹽業生產需要,不可或缺要引入海水,按工藝流程,海水必須經過反反復復“提煉”,然后才能達到曬鹽所需鹵水要求;而恰恰就在這些不起眼的過程中,“跑冒滴漏”和被淘汰的鹵水與天然的雨水被中和后,久而久之,鹽場除了曬鹽用的鹵水以外,大大小小的河溝、灘涂里的水質,基本上就成了“陰陽水”。此外,隨著大海潮起潮落,內部河水常年流動,又沒有人為污染,沙光魚就悠哉游哉地生長在這樣的特殊環境里。毫無疑問,這里就成了沙光魚獨有的天然養殖場。
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,加之沙光魚適應能力、繁殖能力強,多少年間,沙光魚薪火相傳,生生不息??梢源笱圆粦M地告訴人們:我的家鄉盛產沙光魚,鹽鄉是沙光魚的發祥地,沙光魚也是鹽場的“聚寶盆”。
或許,在人們看來,小小沙光魚不顯山、不露水,甚而大頭小尾,其貌不揚,有什么值得好炫耀的?請你千萬不要低估沙光魚的能量,它可是上等的、優質的食材。沙光魚素以肉質緊實,口感細膩,味道鮮美,營養豐富,滋補佳品而著稱于世。長久以來,由于大自然的造化以及大海的饋贈,沙光魚始終沒有離開過鹽鄉人的視野,一直是居家生活餐桌上最為可口的美味,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常常為大飽口福而引以為自豪。
過去,尤其是在困難時期,鹽鄉人為了解決餓肚子難題,唯一的辦法就是靠捕魚撈蝦來渡過荒年。在那些歲月里,圩下人文化生活枯燥,人們業余時間除了逮魚還是摸蝦。鹽工們常常這樣自詡:居家桌椅板凳可以沒有,但漁具絕對不可缺少。也可能是窮則思變的緣故,那時的人們都很聰明,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,不用教學,人人練就了逮魚摸蝦的看家本領,特別是以捕捉沙光魚為例,什么扳大罾、挑小罾、打炫網、張小蕃、倒悶序、下推鉤、漁鉤釣、徒手摸等等,幾乎是“十八般武藝”全用上。想當年,鹽場給人的印象:沙光魚總是取之不盡、“逮”之不竭;只要你肯用心肯付出,少有讓你空手而歸的,收獲和喜悅也不時顯現在人們的臉上,即使是用“踏破‘水’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工夫”來形容都不為過。在那個年代,如果說誰家餐桌上沒有魚蝦,或是家中沒有上數量的沙光魚干貨,那絕對稱不上是合格的“鹽場人家”。
做好沙光魚這道菜,看似容易,實質學問很多??梢蛉硕?,因口味而異,因季節而異,而且做法多樣。根據鹽場人多年實踐經驗,僅沙光魚就能做出上百道菜之多,可謂瀟瀟灑灑、洋洋大觀。通常情況下,沙光魚的烹飪方法有:紅燒、油榨、清蒸、椒鹽、糖醋、肉丸、雜燴、燉湯等等。在此,不得不多繞舌幾句:在諸多沙光魚菜肴當中,最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,就數“清燉沙光魚湯”。做湯雖簡單,工序卻嚴謹,稍有不慎,將前功盡棄。首先,將鍋燒熱,放大約50克油,接著把洗凈的沙光魚放入,并進行翻炒,等魚身起泡后,再一次性倒入足量的開水,用急火煮熟;燉的時長視食客飲食需要而定,可長可短,一般在一刻鐘左右,一份沙光魚湯就制作完畢;食前可根據每個人口味,再添加少許精鹽。此時的魚湯,既潔白、稠密,又鮮美、爽口,其營養價值極其豐富。在方圓幾百公里范圍,曾流行著這樣一句口頭禪,即:“沙光湯、賽羊湯”;人們每每喝著此湯時,嘴里總要不停地重復這句不是名言的名言。
其實,沙光湯不僅是美食,而且還能起到滋補作用。是凡有生活經歷的人都懂得,產婦、傷員入院,醫囑:產婦多喝沙光魚湯,可以催奶;傷者多喝沙光魚湯,可以愈合傷口??梢娚彻怍~湯在醫學臨床中的實際妙用。
曾記得,我的母親就是烹飪沙光魚包括其它海鮮的好手,經她親手做出來的沙光魚鍋貼、沙光魚下切面、沙光魚燴小蝦等,那才叫一絕呢!在那些年里,母親每當把海鮮煮熟的時候,將鍋蓋一揭,鮮亮的色澤和誘人的氣味,頓時撲鼻而來,著實令人心醉。
公允地說,早期的時候,除鹽鄉人把沙光魚當美食外,沙光魚一直“養在深閨人未識?!弊蚤_放以后,人們兜中有錢,沙光魚才逐漸逐漸地進入城市尋常百姓人家餐桌,從人們平常去漁市購物以及下館子選菜的頻率來看,沙光魚因物美價廉美味可口而倍受人們歡迎?,F如今,港城各大賓館、飯店主招牌菜譜當中都少不了沙光魚這道美食!
“人莫不飲食也,鮮能知味也?!惫湃藢⑸揭昂秃Q罄锍霎a的各種珍貴食品統稱為山珍海味。海味與山珍齊名,也不枉海的博大和造就萬物生靈的貢獻。從生物學角度理解,沙光魚應該是大海的物種,雖然它的存活區域有限,但它也是人類的共同的寶藏。于此,希望有更多的人熟悉沙光魚、了解沙光魚、品嘗沙光魚;知其美味,心系大海?;蛟S從絲絲美味的聯想當中,你能感受到大海的胸懷之博大和寬闊,亦學到了為人處世的厚道與真誠。